敦煌龛楣图案简析

敦煌龛楣图案简析

(三)敦煌龛楣图案简析

高阳

龛楣装饰图案是敦煌装饰图案的一个重要类别。在敦煌莫高窟中对于龛楣的装饰大量出现在北朝(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代窟室中。初唐还有少量遗存,之后就逐渐消失,极少见到。龛楣装饰图案的这种断代性是与它的装饰部位——佛龛的形制、结构乃至洞窟形制的历史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龛楣图案作为装饰图案的一种,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并且与装饰部位的结构紧密结合。随着窟形结构的变化,其装饰形式和装饰手法有明显的改变,呈现出特定的历史时代风貌。

北朝时期敦煌石窟的洞窟形制主要为中心塔柱式窟。佛龛开凿在塔柱四面,龛楣装饰在佛龛上端的门楣,对龛内供奉的佛像起到烘托作用,使佛像显得更加尊贵、庄严。北朝初期的龛楣多采用浮塑的表现手法。龛楣装饰的主题纹样为忍冬纹、莲花纹、禽鸟纹、伎乐飞天人物纹的组合。图案造型简练概括,姿态优美生动,极富装饰性。从北凉、北魏到西魏、北周,敦煌艺术经历了一个从接受西域传来的佛教艺术风格到将其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相融合的渐次转变过程。图案中描绘的许多动植物,如忍冬、莲花、孔雀、鸵鸟等,都是来自西域或印度佛经中的题材,但其造型经过新疆库车、龟兹石窟的渐变,融入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装饰造型的特色。在图案表现技法上,吸收从西域传来的凹凸明暗画法,又融入了中国绘画中传统的晕染法,由以奔放粗犷的笔触表现物象立体感逐渐转向以细腻柔和的笔法,既表现一定的体积感,又体现多层次的色彩变化。在线条的运用上,更是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条既可造型,又可传情达意的特点,用流畅奔放、多变的线条使图案具有生动的气韵。图案色彩由北凉、北魏时期以土红为主色调,间以石青石绿的对比鲜明的效果,渐渐发展到运用多种色彩,既有对比又统一和谐,相对宁静清雅的色调,这是敦煌装饰图案在色彩运用上更为成熟和民族化的转变。这些发展变化在龛楣图案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也是与敦煌艺术整体的民族化演变同步的。

西魏、北周、隋代这段时期,覆斗顶式窟渐渐代替了中心柱式窟成为最主要的窟形,龛楣除佛龛之外,还以舍利龛的形式出现(西魏285窟)。装饰形式由浮塑改变为平涂描绘。由于佛龛升高,龛口增大,龛楣的纵向尺度减小,外层的边饰被取消,放大火焰纹作为装饰主体的纹样。图案组织结构较北朝时期紧密,忍冬叶造型更为纤细,人物形象处理简练,不做五官神态的具体刻画,只表现基本形体和动态,用笔自由写意。此外从萨珊波斯传入的联珠纹也出现在龛楣边缘的装饰中。隋代龛楣图案着色以平涂为主,只有大面积的色块运用晕染手法。色彩上以土红、石青、石绿、深赭色为主,白色细线勾边,不拘泥于自然界的真实色彩,对比强烈极具装饰性。有些部分以贴金处理,雅致、精美、华丽,是隋代龛楣图案独具特色的风格。

龛楣图案作为敦煌装饰图案的一个种类,虽然只主要存在于北朝和隋代,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适合图案在构图组织上的巧妙性;不同造型组合的协调性,都可以作为我们现代图案研究的课题和创作借鉴的源泉。通过对敦煌龛楣图案产生、存在、演变、消亡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认识到:装饰图案不是简单的纹饰添加和美化,而是目的性、功能性、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装饰图案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被装饰物功能结构的改变而变化其内容和形式。在我们现代的装饰艺术设计中,也要以古为鉴,结合时代的需求,有选择地保留或摒弃传统中的某些内容和形式,从传统的沃土里再生出具有时代性的新形式、新内容。

相关画作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序
如何开启本机dhcp服务器
365bet平台官网

如何开启本机dhcp服务器

📅 07-26 👁️ 6246
cf穿越火线怎么发语音
365bet平台官网

cf穿越火线怎么发语音

📅 07-12 👁️ 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