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华夏」和「中国」一词都怎么来的?
程耀华图书馆
2025-08-02
发布于贵州 | 转藏
大
中
小
展开全文
一、「中华」的核心含义如今「中」「华」并用,有两层含义。在地理意义上,有指代国家疆域之意;在文化意义上,则指代以华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具有「居中而华」的文化优越感。二字最初各有侧重:· 「中」:单独指“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更多的是一种地理上的表达(如《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的「中国」指中原)。后来,「中」又在文化上引申出了“正统”之意(与周边“夷狄”相对)。
· 「华」:源于“华夏”,有“华丽”“文明”之意,象征文明的灿烂。今日的「中华」常与「民族」「文化」结合,如「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指的正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总和。🥅关于「华夏」华夏民族是汉族的前身,侧重史前、秦汉时期的文化与族群认同。“华夏” 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出自《尚书・周书・武成》。原文为是“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无论华夏还是周边蛮夷部落,没有不顺从的。“华” 关联 “文明”“华丽”;“夏” 含 “中心”“正统” 之意;将两者结合,则为了凸显 “居于中心、文化先进” 的自我认知;据《史记》等记载,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战后结盟,共同击败蚩尤部落。因该事件促进了族群融合,使得「炎黄」成为了文化认同的载体以及集体追认的共同祖先。因此这一传说事件被后世视为 “华夏民族” 的源头。宋元以后,“华夏” 逐渐与 “中国”“中华” 混用,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至今其表达仍代表着我们对自身文化与族群的认同。二、「中华」一词的历史源流「中华」并不是上古就有的概念,而是经历了从“华夏”到“中华”的演变,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先秦至两汉:「华夏」为核心称谓,「中」与「华」尚未联用· 先秦时期,中原民族自称「夏」「诸夏」「华夏」,主要与周边的“夷、狄、戎、蛮”相对(《尚书》《左传》中多次出现 “诸夏”“华夏”)。
· 两汉时期,「华夏」「中国」成为主流称谓,「中华」一词尚未出现。2. 魏晋南北朝:「中华」首次出现,开始成为一种文化认同的符号· 最早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原文为 “若使游步于中华,脩整旧迹,庶几克终善事”。“若使游步于中华,脩整旧迹,庶几克终善事。”意思是:若能深入中原,修缮旧迹,或许能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
此处的“中华” 主要指曹魏统治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 西晋末年,衣冠南渡的过程中,为强化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区别,“中华”一词开始被使用。 ·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晋承汉统论》中强调「中华」称谓中的“正统性”含义,反对将少数民族政权纳入“正统”,此时其文化属性更加突出。3. 隋唐至明清:「中华」范围扩展至多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大一统王朝重建,「中华」的指代范围从“中原”扩展到整个帝国疆域,且不再局限于汉族。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 宋元至明清,「中华」一词使用得更频繁,尤其在面对外来政权或民族时,「中华」成为凝聚内部认同的符号。例如:· 南宋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以「中华」指代宋室统治下的文明区域,与蒙古政权对立;· 清代虽为满族统治,但官方文书中常以「中华」自称(如《尼布楚条约》满文文本中,清朝自称“中华大清国”)。4. 近代:「中华」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正式称谓清末民初,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华」被赋予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成为国家名称的核心部分(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内涵从已经从“文化共同体”转变为“多民族统一的现代国家”,涵盖56个民族,不再有“夷夏之辨”的狭隘性了。总而观之,“中华”一词的演变,是“以中原为中心”到“多民族融合”的内涵转变,承载着“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三、中华与中国的区别1. 「中国」一词的起源「中国」 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目前公认最早的实物证据是何尊铭文,铭文记载:“唯王初迁宅于成周……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里的 “中国” 指西周都城成周(今河南洛阳)及周边的中原核心区域,意为 “天下的中心”。周以后,「中国」的含义范围在历史发展中逐步扩大,如战国时期,虽诸侯国众多,但 “中国” 亦是各国共同的文化认同符号(如孟子称 “莅中国而抚四夷”)。又如出现政权分裂时(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政权均以 “中国” 自居,争夺文化正统性,其本质还是认同以 “中国” 作为文明的核心。2. 「中国」与「中华」含义的差别「中国」是 「中华」文明的政治载体,「中华」是「中国」的精神内核 。「中国」是国家符号,更强调主权、疆域、政权属性。
「中华」是文明符号,更强调文化认同、族群融合、文明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
献花(0)
+1
来自:
程耀华图书馆
>
《贵州程氏》
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下一篇: